越劇《早春二月》根據(jù)柔石小說《二月》改編。薛允璜編劇,查麗芳導演,朱立喜作曲、配器,陳鈞唱腔設計,謝同妙舞美設計,黃耘瑛服裝、造型設計,張偉燈光設計,王佩珍導演助理,余琛技導,劉覺、張國華表演指導,方大勇電腦燈制作,李寶龍平臺機械設計;蕭雅(特邀)、許杰飾蕭澗秋,方亞芬飾文嫂,張永梅、唐曉羚飾陶嵐,張偉忠(特邀)、張承好飾陶慕侃,徐標新飾錢正興,應國英飾陶母,孟麗敏飾采蓮。2001年7月15日,首演于逸夫舞臺。2001年8月,獲”寶鋼藝術獎--迎接建黨80周年創(chuàng)作獎”。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蕭澗秋應校長陶慕侃之邀,來到江南小鎮(zhèn)的芙蓉中學任教。他遇到了在革命戰(zhàn)爭中犧牲的老同學志豪的遺孀文嫂。文嫂拖兒帶女,春寒斷炊。蕭澗秋雪中送炭,伸出援助之手,并將女孩采蓮帶到學校上學。此舉引起好奇而古怪的街談巷議,寡婦門前是非多,文嫂頓覺一陣冷風撲面而來。
陶校長的妹妹陶嵐是芙蓉鎮(zhèn)的美女,說媒提親的絡繹不絕。她干脆貼出征婚榜,以苛刻荒唐的條件取笑求婚者。同校教師、富家之子錢正興欲揭征婚榜時,蕭澗秋搶先一步,揭榜撕榜,勸陶嵐自愛。陶嵐因此被點燃青春戀情,以火一般的熱情向蕭澗秋示愛。蕭澗秋被陶嵐的真情打動,找回了愛的勇氣。
于是,小鎮(zhèn)上流言更盛:蕭澗秋左手抱著小寡婦,右手又采芙蓉花。頑童們的兒童也諷刺采蓮找了個野爸爸。蕭澗秋冷風中徘徊,痛苦難前。文嫂心如刀割,她不讓采蓮再去上學,更不愿讓恩人背上黑鍋,拒蕭于門外。無奈小兒病重,文嫂幾乎陷入了絕境。兒子一死,文嫂的希望破滅,產(chǎn)生了輕生的念頭。
面對絕望的文嫂,蕭澗秋焦急無奈,他想不出更好的徹底的辦法,只有娶文嫂為妻,把她從萬般痛苦中拯救出來。陶嵐聞信,如雷擊頂。兩人忍痛犧牲,去救文嫂。那知文嫂知道后,不愿奪人所愛,不愿被人恥笑,她以自己的死,保全恩人的幸福,解脫流言的毀損。
文嫂的死,使蕭澗秋陷入了自責與痛苦之中。面對小鎮(zhèn)上的一片頌揚,他更覺得痛不堪言,無地自容。他終于離開了小鎮(zhèn),去別處尋找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