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克文(1957.9.21-),原名凱文·拉德(Kevin Rudd),第26任澳大利亞總理及澳大利亞工黨領袖,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出任澳大利亞總理,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任澳大利亞外交部長。2012年2月27日之后,陸克文只保留澳大利亞國會后排議員的公職。2013年6月26日,陸克..
陸克文(1957.9.21-),原名凱文·拉德(Kevin Rudd),第26任澳大利亞總理及澳大利亞工黨領袖,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出任澳大利亞總理,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任澳大利亞外交部長。2012年2月27日之后,陸克文只保留澳大利亞國會后排議員的公職。2013年6月26日,陸克文以57票對45票擊敗吉拉德,再次當選澳大利亞執(zhí)政工黨黨魁,將會再度出任澳大利亞總理。
早年生平
凱文·邁克爾·拉德于1957年9月27日出生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楠伯鎮(zhèn)(Nambour)。他出身寒微,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最年幼的一個,幼年在附近尤曼迪(Eumundi)小鎮(zhèn)上父母工作的一座牛奶農場上長大。小凱文自幼體弱多病,三歲時就曾因為天生的腿部畸形需要接受手術才能學會走路。他11歲那年,身為佃農的父親阿爾伯特(Albert Rudd)橫遭車禍,入院救治后感染敗血病,不久去世。不久后,原來全家租宿的房子也被地主收回,被掃地出門的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 Rudd,原姓DeVere)無奈帶著四個孩子投奔親戚,全家還曾擠在一輛房車里克難安身。對于當年的那些經歷,他的哥哥格雷格曾表示:“不安全感是他努力想要擺脫的!
少年時期的生活使得年幼的凱文在不到七歲時感染了風濕熱造成主動脈瓣損傷,使得他成年后不得不幾次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這同時也堅定了他步入政壇后對器官捐贈事業(yè)的強烈支持。童年時期的艱苦生活也同時培養(yǎng)了凱文·拉德沉穩(wěn)、堅韌的頑強性格,對其政治觀點形成強烈影響,在他的政綱中特別強調社會福利。他于1998年當選聯(lián)邦議員在國會首次發(fā)言時就曾談及小時候的經歷。他說:“和成千上萬的母親一樣,我的母親只能依靠微薄的資助養(yǎng)家糊口。這讓我覺得應該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來保護弱者!
年幼的凱文在1969年依靠福利組織的施舍加上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得到可以寄讀教會辦學的布里斯班艾詩格羅夫瑪麗會(Ashgrove Marist)修士男校的資格,忍受著他日后形容為“堅苦、嚴酷、缺乏寬容的天主教會制度”。兩年后,凱文的母親終于完成再就業(yè)培訓成為護士,全家也搬回了故鄉(xiāng)楠伯鎮(zhèn),曾經由親友輪流照管的陸克文得以轉讀公立的楠伯州立中學(Nambour State High School),并靠著學習刻苦和成績優(yōu)秀得到了獎學金。他的中學老師菲·巴博(Fae Barber)日后接受參訪時曾回憶到:“40年的教學生涯里我從來沒見過凱文·拉德這樣的。他就像小天使般,坐在前排只準備吸收知識。直至今日我仍然喜歡他!
1974年,凱文·拉德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畢業(yè),并獲得了當年國際扶輪社年度“澳大利亞青年演說大賽”(Youth Speaks for Australia)昆士蘭州的第一名。在中學時代,凱文·拉德就開始接觸政治并參與澳大利亞工黨的活動;15歲時即開始參加了地區(qū)的青年工黨會議。同時他也對亞洲文化很向往,特別是對中國感興趣。
凱文·拉德高中畢業(yè)后,他以高分考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修讀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同時取“陸克文”作為他的中文姓名,中文普通話指導教師為鄭通濤。為了完成學位論文,陸克文曾主要從香港收集了他所需要的大量資料,閱讀了很多中文材料,并憑借這篇論文獲得一級榮譽學位畢業(yè)。他當時的論文導師是ANU亞太學院的教授柯林·杰夫考特(Colin Jeffcott)和比利時裔的著名漢學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杰夫考特回憶時表示,對于陸克文強大的學習動力,他“覺得吃驚”。而在攻讀學位時,陸克文曾經為澳洲著名的政治評論員勞里·歐克斯(Laurie Oakes)清掃房屋以解決資金問題。大學畢業(yè)后,他于1980年赴臺北的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習中文。
對于他早年的教育經歷,陸克文把他所有的成績歸功于前總理高夫·惠特拉姆所實施的公立教育改革,并自稱自己是“一個過上了惠特拉姆‘每個孩子都應有可以學習的書桌和臺燈’夢想的孩子;一個被媽媽告知1972年選舉后有機會上大學的孩子;一個沒有背景和政治血統(tǒng)卻因此可以夢想有朝一日為國家政治做貢獻的鄉(xiāng)村孩子”。
政治生涯
青年時代的陸克文
1981年大學畢業(yè)后,陸克文進入澳大利亞外交部服務,先派駐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責分析中國政治及經濟形勢。1988年陸克文回國后升任為外交部助理次長。
不久,陸克文為當時的昆士蘭州議會反對黨領袖的韋恩·戈斯(Wayne Goss)工作,并協(xié)助他在第二年的大選中獲勝。在戈斯出任昆士蘭州州長后,即任命陸克文擔任自己的幕僚長兼州政府內閣辦事處總監(jiān)。此時陸克文基本上已經成為昆士蘭州最有權力的官員,并借此機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在中小學發(fā)展外語教育的國家計劃。他還于1992年推行了促進亞洲語言和文化學習的計劃,方案被澳大利亞政府委員會(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全票通過,并組織發(fā)表了該項方案的報告。這份報告日后也被稱為“陸克文報告”(The Rudd Report)。
1995年戈斯政府下臺后,陸克文離開昆士蘭州政府,出任畢馬威(KPMG)會計師事務所中國事務顧問。1997年他出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系副主任。1998年,陸克文擊敗澳大利亞自由黨在位議員,取得格里菲斯選區(qū)(Division of Griffith)的議席,進入國會眾議院;2001年獲提升為影子內閣外交部長,成為前座議員。
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后薩達姆的政權倒臺,陸克文批評當時的霍華德政府支持美國的立場,但同時又保留了工黨支持澳美同盟的立場。這些在議會中的表現(xiàn)使得陸克文的政策經驗得到增強,他也因此成為一位知名的工黨議員。而當2003年底工黨黨首西蒙·克林受到前黨首金·比茲利的挑戰(zhàn)時,陸克文又并未公開表態(tài)。后于同年12月克林辭職后,陸克文就開始被認為是一個可能的候選人,但他最終宣布不會參選,而會投票給其中一個候選人比茲利。可是由于比茲利最終被馬克·萊瑟姆擊敗,陸克文被認為可能被降職,卻最終保住影子部長的職位。后來萊瑟姆與陸克文的關系惡化,工黨也在2004年的大選遭遇慘敗,陸克文隨即再次被認為是取代萊瑟姆的人選,但他始終否認將挑戰(zhàn)。后于2005年1月,萊瑟姆突然辭職,陸克文不參加黨內競選,前領袖比茲利則順利當選黨首,后在比茲利的影子內閣中,陸克文不但保住原有職務,更增加了影子貿易部長一職。
2006年12月4日,陸克文宣布挑戰(zhàn)工黨的時任領袖金·比茲利,并在黨內領袖會議上以49票對39票擊敗了比茲利成為新一任工黨的聯(lián)邦領袖,并由女議員朱莉婭·吉拉德出任副領袖。這次人事變動,對在野已11年的澳大利亞工黨來說,是關乎未來前途命運的時刻——在過去的11年中,工黨已經替換了四任領袖。而這次陸克文利用“新官上任”的明星效應和“蜜月期”赴全澳各地展開“傾聽之旅”和競選宣傳攻勢;這使得他在民調中的聲望逐漸攀升,超過了當時已經任職11年的總理約翰·霍華德的支持率。
然而,隨著競選的深入,丑聞也不斷被揭露。2007年初,陸克文因其妻泰蕾絲·瑞恩(Therese Rein)所開設公司從政府獲得大量合約之事遭到國人評擊,后來瑞恩公開在電視上表示將出售公司而把該事件平息。在隨后展開的選戰(zhàn)中,陸克文曾與總理霍華德展開了一場電視辯論,事后很多分析人士認為霍華德表現(xiàn)過于消極,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攻擊工黨;而陸克文則更具說服力,更熱情且充滿魅力,以強勁的表現(xiàn)擊敗了霍華德。
2007年11月24日舉行的聯(lián)邦大選中,陸克文以壓倒性優(yōu)勢帶領工黨增加了23個席次,得票率也增長5.44%,這使他擊敗曾三次連任、號稱“政治不倒翁”的總理霍華德,于2007年12月3日宣誓就職成為澳大利亞新任總理。霍華德則因為在本次競選當中丟失了自己坐鎮(zhèn)33年之久的貝內朗選區(qū)(Division of Bennelong)席位而被攆出了國會,隨即宣布永遠退出澳大利亞的政治舞臺。
陸克文當選五個月后,成為《時代雜志》里“全球一百個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第一屆政府
陸克文與吉拉德
2007年11月24日的聯(lián)邦大選,使得工黨取得至少85個議會席位,屬壓倒性的絕對勝利,澳大利亞傳媒將此形容為“陸氏山崩”(Ruddslide)。12月3日,陸克文宣誓就任第26任澳大利亞總理,他也成為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首位不是出身于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的聯(lián)邦總理。
2007年12月3日,新官上任的陸克文直接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徹底扭轉了前任霍華德保守派政府常年以來拒絕在環(huán)境問題上做出承諾的態(tài)度。
2008年2月13日,陸克文在國會代表政府對過去白人政府實行的政策給澳大利亞土著帶來的傷害——特別是對“被偷走的一代”的傷害進行正式道歉,此舉被認為是澳大利亞邁向種族和解關鍵的一步。
2008年8月,陸克文提出澳大利亞12年發(fā)展計劃,計劃覆蓋澳大利亞社會方方面面,從澳大利亞在英聯(lián)邦地位到公民生活,無所不包。與此同時,陸克文政府努力應對自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推行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這促使澳大利亞避過了經濟衰退,成為眾多西方國家中唯一可以避免危機的國家。
2008年12月15日,陸克文發(fā)表了減少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白皮書,并提出在2020年之前減排至低于2000年水平5~15%的排污交易計劃(Emissions Trading Scheme),又稱碳污染削減計劃(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此計劃得到了當時反對黨領袖——屬于溫和保守派的麥肯·騰博的支持,計劃于2010年推行。然而2009年12月1日,反對黨自由黨內部發(fā)生領導權糾紛,騰博以一票之差輸給了政治上極端保守的托尼·艾伯特,反對黨在環(huán)境問題的立場發(fā)生了180度大轉彎。從不相信全球變暖導致氣候變化的阿伯特帶領自由黨—國家黨聯(lián)盟先后兩次在參議院駁回了工黨的提議,而本應是工黨盟友的澳大利亞綠黨也突然翻卦投出了反對票(原因是他們認為陸克文的環(huán)境政策提議不夠激進)。一籌莫展的陸克文隨后把希望寄托在哥本哈根舉行的2009年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上,希望借助國際輿論推行國內政策,但是中國以及美國、印度兩國的反對立場使得哥本哈根會議沒有形成任何協(xié)議。這也使得陸克文對此十分惱怒,曾經暗下大暴粗口表示對中國立場的不滿,結果被人錄音,在華人社會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
2010年5月,陸克文政府宣布將從2012年7月起,向暴利盈余的礦業(yè)公司征收凈收入40%的資源暴利稅(Resource Super Profit Tax),來取代之前僅有25%的開采權使用費。此決定觸動了礦業(yè)主和投資人的利益,并引發(fā)了礦工擔心會因此失業(yè)的恐慌,遭到了礦業(yè)的強烈反對。在礦業(yè)集團耗資數億的媒體攻勢的鼓動下,澳大利亞多地爆發(fā)數千人的示威游行,游行者在陸克文舉行演講的場地外面,拿著擴音器表達不滿。資源稅成為陸克文執(zhí)政期間的最主要決策失誤,導致陸克文的支持率大幅度下跌,工黨在一些選區(qū)的支持率甚至跌破30%,落后于自由黨—國家黨聯(lián)盟的支持率。
2010年6月21日,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陸克文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會談,雙方簽署10項總值逾88億美元的商業(yè)協(xié)議,其中有7項涵蓋資源和能源領域。有分析家認為此舉表示中澳關系已從胡士泰力拓間諜案的糾紛低谷中走出。
2010年6月,包括澳大利亞工人工會在內的不少組織、政治掮客和工黨兩院成員,表示轉而支持時任聯(lián)邦副總理的吉拉德,開始暗中操作撤換陸克文。隨即在6月23號吉拉德宣布挑戰(zhàn)陸克文的領導地位,并公開要求陸克文盡快舉行黨首選舉。陸克文表示將迎戰(zhàn),然而此時他發(fā)現(xiàn)他已失去大部分黨內議員支持,6月24日在舉行黨內選舉前夕,陸克文宣布放棄票選,吉拉德直接當選新任工黨領袖和澳大利亞總理,財政部長韋恩·斯旺將擔任副總理。隨即在當天陸克文發(fā)表講話宣布辭職,說自己在任聯(lián)邦總理任內竭盡所能,并稱為自己的成績而感到驕傲。但在講話中,陸克文最后未能忍住情感,面對鏡頭含淚辭職。
工黨對陸克文的處理手段被反對黨和許多媒體評論員形容為“午夜中的政治槍決”,并且在選民心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許多選民不滿工黨將一個人民選出來的總理用如此方法解決掉。吉拉德上任后雖然作為澳大利亞首位女總理享受了一段時期的民望蜜月期,但是之前的陸克文事件暴露出了工黨的內部不和以及被稱為“無面人士”(faceless men)的政治掮客左右政局的現(xiàn)實,使得工黨在大選前民意信任度再度開始下滑,特別是在昆士蘭州(陸克文的家鄉(xiāng))有全軍覆沒的跡象。成為后座議員的陸克文在后來的2010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大選中出面聲明會顧全大局支持吉拉德,并在后來的大選中成功衛(wèi)冕了自己的格里菲斯席位。
2010年8月21日的聯(lián)邦大選中吉拉德政府遭遇敗績,喪失了十多個席位,失去了議會多數。9月,在大選僵持了三個星期仍無結果之后,工黨最終靠著綠黨的一票和三名獨立議員的支持才勉強成立了懸峙政府,保住了執(zhí)政資格。在大選后許多評論人士(包括曾經敗給陸克文的前總理霍華德)都指出,陸克文仍為總理時雖然在2010年初民意有所下降,但是他本人在選民中的聲望仍然很高,工黨在大選前不到四個月的時候用非常手段臨陣換將是一個最大的敗筆,使得其輸掉了前屆大選贏來的多數席位,并處于必須聽命于綠黨和獨立議員左右的被動局面。
2010年9月14日,吉拉德公布新一屆內閣名單,前任外交部長史蒂芬·史密斯主動讓位改做國防部長,由陸克文擔任外交部長,并在同年9月代吉拉德參加聯(lián)合國代表大會。
2012年2月,時任外交部長的陸克文和多個前座內閣同僚的矛盾開始公開化,原因是忠于吉拉德的議員指控陸克文有意圖奪回總理席位。在陸克文外交訪問美國華盛頓期間,以西蒙·克林為首的數個吉拉德陣營議員開始在媒體上公開攻擊陸克文。2月22日,身在美國的陸克文突然宣告因為內閣同事的攻擊太過火而吉拉德卻不加以制止,自己無法在不被總理支持的情況下繼續(xù)擔任外交部長的職務,宣告辭職并將回國考慮下一步動作。回國后他發(fā)表講話說,工黨在吉拉德的領導下無法在下屆選舉中戰(zhàn)勝由托尼·阿博特領導的反對黨,因此他將挑戰(zhàn)工黨黨魁一職。2012年2月27日,議會黨團進行投票決定陸克文與吉拉德中誰出任黨魁的職位,陸克文以31:71票不敵吉拉德,吉拉德留任黨領袖和總理。之后陸克文聲明將遵守承諾退居議會后座并不會再挑戰(zhàn)吉拉德的領導地位,并呼吁吉拉德一派不要報復在黨內投票中支持他的議員。他空出的外交部長一職則不久后由前新南威爾士州州長鮑勃·卡爾接替。
與此同時,黨內領導權之爭卻并未因吉拉德的勝利而結束。2013年3月,在總理吉拉德面臨黨內的信任危機及民調低迷的情況下,黨內一批議員紛紛鼓動陸克文挑戰(zhàn)黨魁位置。3月21號,時任地區(qū)發(fā)展部長的前工黨領袖西蒙·克林宣布要求吉拉德進行領導權的投票,并號召陸克文參選,吉拉德隨后回應同意在當天下午召開黨團會議投票。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投票前10分鐘,陸克文表態(tài)稱將履行承諾不會挑戰(zhàn),此舉促使在當天的投票中吉拉德在無人競爭中自動當選領袖。事后很多支持陸克文挑戰(zhàn)的部長均被迫辭職,提出此事的克林更是遭到了嚴重處分,惱羞成怒的克林公開大罵陸克文是“沒有脊梁”。而陸克文稱自己咨詢過支持者,得知無法獲得黨團多數支持,挑戰(zhàn)吉拉德不是明智之舉。之后陸克文更是聲稱,除非黨內多數人做出決定請他出山,否則他不會主動參與任何領導權的爭執(zhí)。
陸克文在重新退居后座以后,沒有放棄他的公開露面,而且參加了很多活動,包括為一些工黨的議員助選等,而且在國外也有活動,包括在中國的新浪微博注冊,與中國網民互動。同時,陸克文在參加記者采訪和談話節(jié)目時多次發(fā)表意見,指責工黨內部的朋黨派系已經成為了毒害整個工黨運動的禍根,必須加以鏟除,而針對他的“人格暗殺”(character assassination)更是下作至極令人寒心。
2013年6月10日,民意陷入低谷的吉拉德再次出現(xiàn)地位危機,關于她已經失去工黨黨內支持的傳言四起。同時民意調查顯示工黨在即將來臨的大選中很可能會輸得只剩下不到40個眾議院席位,有后座議員暗地里將工黨比喻成泰坦尼克號,一些過去吉拉德的鐵桿支持者甚至也認為大選無望。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評論員認為在民間仍有人氣的陸克文是工黨挽回一些敗局唯一的希望,而《澳大利亞人報》則報道陸克文在6月7日訪問吉朗市時曾被情緒激動的支持者圍堵要求他出面挑戰(zhàn)黨魁位置。
2013年6月26日晚,吉拉德主動提出黨內投票決定領導權問題,并放話輸家必須永遠退出政壇。陸克文隨即宣布將挑戰(zhàn)吉拉德。然而投票時,吉拉德陣營的數位內閣部長倒戈,其中包括參與顛覆陸克文、有“吉拉德禁衛(wèi)隊長”外號的勞資關系部長比爾·肖頓(Bill Shorten)。最終陸克文以57票對45票擊敗吉拉德,再次當選澳大利亞執(zhí)政工黨黨魁,并重新出任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內閣三分之一的部長辭職,她也隨后宣布自己將在下次大選之后退出政壇。
第二屆政府
陸克文兩度榮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2張)在競選活動中,陸克文提出“新領導”、“新思想”的競選口號,承諾獲勝后將在勞資關系、教育、醫(yī)療和互聯(lián)網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行重點改革,使勞動家庭獲得最大益處;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他承諾將簽署政府一直拒絕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在外交政策中,他表示要堅定地維護與美國的戰(zhàn)略關系,并繼續(xù)推動和深化同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等國在各領域的合作。他還表示如果工黨獲勝將從伊拉克撤出澳大利亞的戰(zhàn)斗部隊。
在對外政策方面,對于美澳聯(lián)盟,陸克文表示自己是“澳美同盟的支持者”,但同時強調澳大利亞不會充當美國的傀儡。他和霍華德的一個明顯分歧體現(xiàn)在伊拉克駐軍問題上。陸克文承諾,當選總理后將撤回駐伊拉克的全部澳大利亞部隊。而霍華德一直被視為美國總統(tǒng)布什的一名重要盟友。
除了支持“一個中國”、主張加強對華關系外,陸克文領導的工黨同樣主張進一步加強同亞洲各個國家尤其是東盟和中日韓的關系。陸克文認為,澳大利亞應該在地區(qū)和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與自身能力相當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