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作為獲得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的影片、導演、演員等的獎項。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敖鹱貦蔼劇蹦耸顷┘{電影節(jié)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于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于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開始設置。 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于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于攻陷的程度毫不亞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nèi)兄弟(比利時)。(這里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 大家耳熟能詳?shù)娜纾骸兜轮莅屠琛罚ňS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等,均為金棕櫚大獎得主。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zhí)導的《鋼琴課》并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