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杠鈴、啞鈴、壺鈴等器材進行鍛煉和比賽的運動項目,為舉重。 舉重運動員要完成兩個舉重動 舉重圖標(biāo)
作:抓舉和挺舉。在抓舉比賽中,要求選手伸直雙臂,用一次連續(xù)動作將杠鈴舉過頭頂。而在挺舉比賽里,選手需要先將杠鈴置于雙肩之上,身體直立,然后再把杠鈴舉過頭頂。運動員要等到裁判判定站穩(wěn)之后才能算成績有效。
杠鈴由橫杠、套筒、卡箍、杠鈴片組成。男子杠鈴橫杠長2.20米,直徑2.8厘米,重20公斤。女子杠鈴橫杠長2.15米,直徑2.5厘米,重15公斤。
比賽按抓舉、挺舉的順序進行。每場比賽運動員共有6次試舉機會,抓舉3次,挺舉3次。試舉重量由運動員自己選定,增加重量必須是1公斤的倍數(shù)。
奧運會比賽只計算抓舉和挺舉總成績,如總成績相同則賽前體重輕者列前,如再相同,則以賽后即稱體重輕者列前。
舉重按參賽運動員的體重不同來分級,是從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開始的。當(dāng)時分5個體重級別,即次輕量級(60公斤級)、輕量級(67.5公斤級)、中量級(75公斤級)、輕重量級(82.5公斤級)和重量級(82.5公斤以上級)。1947年的世界舉重錦標(biāo)賽上采納了當(dāng)時的舉重強國——埃及的建議,又增加了一個級別——最輕量級(56公斤以下)。1951年又改為7個級別,把原重量級的體重標(biāo)準(zhǔn)提到90公斤以上,增加了次重量級(82.5公斤以上到90公斤)。自此7個級別又通行到1972年。 自1972年第二十屆奧運會起,舉重比賽增至9個級別,增加了次最輕量級(52公斤以下)和特重量級(110公斤以上),并將重量級改為110公斤級。1976年在第二十一屆奧運會期間,又增為10級,增加了100公斤級。到了1996年奧運會上,雖然級別仍是10個,但重量發(fā)生了改變,具體是54公斤級、59公斤級、64公斤級、70公斤級、76公斤級、83公斤級、91公斤級、99公斤級、108公斤級和108公斤以上級。 1998年國際舉聯(lián)緊跟“奧運瘦身”的潮流,主動將男子10個級別縮減為8個:56公斤級、62公斤級、69公斤級、77公斤級、85公斤級、94公斤級、105公斤級和105公斤以上級。同時女子也調(diào)整為7個級別:48公斤級、53公斤級、58公斤級、63公斤級、69公斤級、75公斤級、75以上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