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效應,又稱蔡加尼克效應, 是一種記憶效應,指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這個現(xiàn)象是由蔡格尼克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根據(jù)心理學家之間流傳的說法,這一效應的發(fā)現(xiàn)始于20世紀叫年代中期柏林大學附近的一頓午餐。柏林大學一群人去餐廳吃飯,都對同一個服務員下單。這個服務員沒有用紙筆記錄,只是不斷點頭。最后,他給每個人端來的東西都沒錯。他超強的記憶力讓這一群人大為驚嘆。
大家吃完飯后,離開了餐廳。其中有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把東西落在了餐廳,于是回去取。他找到那個服務員,希望服務員超強的記憶力能夠幫到他。但是,服務員什么都記不起來。他不知道這個客人是誰,更不用說記得這個客人坐在哪兒。丟東西的人問服務員為何這么快就忘掉了一切,服務員解釋說他只把每個單子一直記到上菜之時。
心理學界受此啟發(fā),接下來幾十年的很多研究,證實了著名的蔡氏效應: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蔡氏效應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動力。但是有些人會走向極端,要么因為拖拉永遠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不可。這兩種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完成驅動力。
一個人做事半途而廢,也許只是因為害怕失敗。他永遠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評;同樣,只愿永遠當學生而不想畢業(yè)的人,也許是因為這樣就可不必到社會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潛意識中就不相信自己會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識地逃避成功。
泰克醫(yī)生為有這樣心理的人提出一個解決的方法,他說:“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時間限度是10分鐘,而工作要一小時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腦筋一開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鐘的時間活動筋骨,例如跳幾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靜力鍛煉的肌肉運動;活動過后,再把另一個10分鐘花在工作上。”
一個從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夠擴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豐富多采,但是一個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驅動力過強,可能導致生活沒有規(guī)律、太緊張、太狹窄。
非做完不可的人為了避免半途而廢,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險。興趣一旦變成狂熱,就可能是一個警告信號,表示過分強烈的完成驅動力正在漸漸主宰你的消遣活動。對于某些事,不應該害怕半途而廢。
怎樣才能把過分強烈的完成驅動力這匹脫韁之馬抑制住呢?
第一、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工作計劃不值得做,那么我們就勇敢地放棄。
第二、編制一個時間表,把必須做的事以及要費的時間都寫下來,把期限定在要求辦妥的時間以前。
第三、一點一滴地強化意志力,我們可以先從一件小事來訓練自己,比如強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幾只碟子不洗,看一本書的時候,嘗試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繼續(xù)看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