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英文:Mongol Empire;西里爾蒙古文: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是在1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聯(lián)合組成的大帝國,是西方史學家對蒙古政權的統(tǒng)稱,與內部統(tǒng)一的大蒙古國定義不同。
蒙古帝國(英文:Mongol Empire;西里爾蒙古文: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是在1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聯(lián)合組成的大帝國,是西方史學家對蒙古政權的統(tǒng)稱,與內部統(tǒng)一的大蒙古國定義不同。
公元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的大忽里勒臺被推舉為大可汗,標志著大蒙古國的誕生 。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zhàn)中,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 ,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多萬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亞北部) ,僅次于大英帝國的3367萬平方公里。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區(qū)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tǒng)治者在血統(tǒng)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 。1259年孛兒只斤·蒙哥去世之后,四大汗國實質上都獲得了獨立。
蒙古軍隊以種族滅絕方式擴張自己的版圖,中亞地區(qū)的許多古老民族和文明被徹底滅絕,蒙古帝國對亞歐大陸上的人口、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領域皆造成災難性影響。
|